不忍直視的時代故事:《活著》電影評論

hqdefault.jpg 


苦難中有幸福的可能嗎:福貴的一生


這部電影改編自其同名小說,以福貴的一生貫串了四十年代、五十年代、六十年代的中國,從年少輕狂的少爺,到家道中落而父親氣死,以皮影戲班養家活口,意外被抓進軍隊,戰爭後回鄉尋妻發現母親已離世,在共產主義下生活,經歷大躍進,兒子意外死亡,經歷文化大革命,女兒難產死亡,故事結尾到了福貴與孫子的對話。福貴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,幾乎可以用「悲慘」兩字來形容他的一生,雖然這只是一個故事,但可以想像,在那個時代,有人也是如此不幸,甚至更慘的遭遇。小說作者余華曾在《活著-特別紀念版》中的序言提到:從旁人的角度來看,福貴過的是一個悲慘的人生,除了苦難別有他的,但是從福貴的角度來看,苦難中是充滿幸福和歡樂的,他相信自己的妻子、子女、女婿、外孫都是世上最好的家人,還有那些一起生活過的朋友,還有那些生活的點點滴滴……。的確,我們在看這個故事時,是可以感受到福貴的幸福,一家人平穩地在一起生活、生兒子、嫁女兒等的真情流露,他的世界擁有快樂了。小說是一位年輕人遇到福貴,聽他用「我」的所見所聞來講述這個故事,而電影則是使用全知觀點來敘述,讓故事更為客觀,看小說能夠明確感受到主角的喜怒哀樂,但看電影時是憑著演員的演技,去引領觀眾們進入他們的世界。當家珍回到福貴身邊,那種一家團聚的踏實感,我能夠體會;當有慶死時我可以感受得到福貴和家珍那種孤寂的悲痛,那樣無奈,那樣無能為力,而身為觀眾的我看著也是心如刀割;當家珍出嫁時,我也可以感受那種為人父母的喜悅,把心愛的女兒交給她終生的託付。初次看完這部電影時,自己難以走出「悲劇」的心情,但回頭再看幾次,甚至翻閱原著小說,更能了解,悲劇之外其實是有幸福的,也明白,不管是甚麼時代的人生,都不可能全是苦的或全是甜的,有苦有甜,才是人生。

3.png 


雞養大了就變成了鵝,鵝養大了就變成了羊,羊養大了就變成了牛:福貴對有慶和饅頭說過的話

2.png 

「雞養大了就變成了鵝,鵝養大了就變成了羊,羊養大了就變成了牛」這句話,在電影中出現了兩次,第一次是福貴揹著疲累的有慶去學校參加大煉鋼時,在路上說的,福貴告訴他日子會越來越好,而且不單單只是一個安撫的口吻,還帶有期許的意義,在我聽完福貴這樣說後,認為福貴他是相信這句話,他是相信生活會越來越好的,他認為只要一步一步走,就會離好日子越來越近;第二次時,是在福貴將饅頭的小雞放進箱子裡的時候說的,饅頭問他,小雞長大之後是甚麼,福貴看了家珍一眼,遲疑了一會兒才又接著講這句話,經歷了那麼多事,我仍然能感覺到福貴對未來還是有希望的。在小說中裡,這句話是出自福貴的父親在福貴輸光了家產後所說的,他說徐家從前就是這樣發達起來的,從雞到牛到大片田,到他自己時,只剩下了雞,到福貴時,連雞都沒了。在電影聽到這句台詞時,我認為是象徵希望的,但是加上小說裡的環節,讓這句話更代表「家」的概念,福貴、有慶都是徐家唯一的香火,而饅頭是徐家唯一的外孫,他們都是徐家單傳下來的血脈,只要認真努力下去,一步步的來,徐家會再發達的,代表著生活是會再變好的。其實從這句話就可以感覺得到,福貴雖然經歷過很多悲傷的事,卻不悲觀,雖然可以解釋是共產主義下洗腦人們的思想,但事實上,是福貴依然是對未來充滿希望,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。

4.png 


同為令人鼻酸的故事:電影與小說的不同

電影改編自小說,有多數細節和劇情都和原著不同,但同樣是令人鼻酸的故事。貫穿整部電影的「皮影戲」是取代了原著的「五畝田」,福貴曾在賭博時唱過皮影戲,在敗光家產後也是靠皮影戲來賺錢,被抓去當軍扶、因為有這項才藝而擁有解放軍的「革命證明」、在村裡負責給大家娛樂、為了煉鋼而燒毀、到饅頭養小雞都是圍繞這個道具,我想這是電影刻意安排的,每到了不同階段皮影戲的出場,都讓觀眾有更深刻的印象,記得福貴這一生走來的回憶,我自己也是比較喜歡皮影戲的安排,更讓我有種「人生如戲」的感覺。再來是有慶的死因,電影安排是有慶因為去學校煉鋼,意外被牆壓死,而小說中是因為有慶捐血給縣長的女人,因而抽血過多死亡,在這兩個版本都是一個慘字形容,都是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孩子突然就成了冷冰冰的遺體,在這裡我更為小說中的有慶感到心疼,因為他是更無辜、更莫名的死去,而且在高喊階級平等的共產主義下,還是有很鮮明的「官貴民賤」,而導演更動劇情,讓有慶死於大煉鋼,象徵著這是政治運動下的犧牲品,再透過紅色的鏡頭下,讓氣氛更為濃厚。最後在結局上又有些不同,小說真的是苦了福貴,在鳳霞死後,家珍、二喜甚至是饅頭也相繼離開,留下福貴一個人繼續生活著,而電影停在福貴、家珍、二喜、饅頭四個人仍一起生活著,至少還是一個家,也讓故事結束的比較圓潤,結尾處的燈光也比較明亮,讓人感覺還是充滿希望。

6.png 


活著:故事的意義

電影承其原著小說的名字《活著》作為片名,活的相反就是死,故事中福貴歷經了那麼多親人的死,為什麼名字要取《活著》呢?混著日子也是活,認真過也是活,但是沒有希望的人生,那不叫活。在福貴從軍中回家之後,他告訴自己,這命得來不易,得要好好的活,而在親人都離開後,他依然是活著,換作其他人,也許就自殺了認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了,但是他沒有這樣做,他買了一頭牛,還是耕田養活自己,即使命運坎坷,他也沒有放棄生命。當我看完電影時,我心想,片名應該只是為了與故事作反襯而下的吧,但是回頭看了小說,更深入了解福貴的內心世界後,我更覺得這像是一個「希望」的象徵。當然,每個人看完的感受不同,有人認為這只是一個時代的悲劇,但對我來說,這是一個震撼我心靈的好作品,我從中體會到生命的價值,還有活著的意義非凡。

1.png 



剛好是國文課的期中報告

順便分享了我自己的心得

好久沒發文

大學好忙阿~


我是林彥伶

arrow
arrow

    Anlin林彥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